您的位置:
首页>医院动态

结核感染为什么易出现家庭聚集?听听医生怎么说

更新时间:2025-03-25 作者:上饶市第二人民医院

最近几年,每年暑假都有一种新生入学前的体检筛查项目——结核菌素皮肤试验。这不得不让我想起2024年8月底的一天,杨先生(化名)带着他儿子(准备上初一)从其他县来到我院。因为其儿子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需进一步检查而找到我,我建议父子俩先做个胸部CT,结果出来后,小孩肺部正常,考虑结核潜伏感染,而他本人则表现为两上肺感染灶(考虑肺结核),经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后灌洗液找到结核分枝杆菌,明确诊断肺结核并进行规范治疗,目前已基本痊愈准备停药。


结核感染之所以容易出现家庭聚集现象,主要是因为结核病具有传染性,且家庭成员之间接触密切,容易造成病原体传播。具体有哪些因素导致这种现象产生?下面由上饶市第二人民医院质控科科长傅品祥给大家好好讲讲:

一、结核感染易出现家庭聚集现象的因素

1.结核病的传播途径

结核病并非遗传病!但它确实可以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,尤其是当家庭成员中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时,结核分枝杆菌通过空气传播,当患者咳嗽、打喷嚏或者大声说话时,会将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释放到空气中,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被感染。

注意:结核病不经食物、水或皮肤接触传播,但饮用未经消毒的含菌牛奶可能感染牛型结核分枝杆菌(罕见)。


2.家庭成员接触密切

家庭成员通常生活在同一环境中,日常接触频繁,且共用餐具、生活用品等,这些行为都可能增加结核分枝杆菌传播的机会。尤其是儿童、老年人或免疫力较低的家庭成员,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,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发生活动性肺结核的风险高于成年人。


3.潜伏感染的风险

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,并非所有人都会立即发病。如果家庭中有一人发病,其他成员有被感染的风险,部分人可能处于潜伏感染状态,没有明显症状。

4.居住环境的影响

如果家庭居住环境拥挤、通风不良,结核分枝杆菌在空气中的浓度会更高,传播风险也会显著增加。


5.预防意识不足

一些家庭对结核病的防治知识了解不足,未能及时采取隔离、消毒等措施,也可能导致感染在家庭成员中扩散。

二、警惕“沉默的警报”教您如何识别症状

结核病症状因感染部位不同而异,肺结核占80%以上,典型表现包括:

-呼吸道症状:

持续咳嗽、咳痰≥2周(初期易误诊为感冒或支气管炎);

痰中带血或咯血(病情进展标志)。

-全身症状:

长期低热(午后或傍晚明显);

盗汗(夜间睡眠中大汗淋漓);

乏力、食欲减退、体重减轻。


肺外结核(如骨结核、淋巴结结核、结核性脑膜炎)可能表现为局部疼痛、肿块、头痛、意识障碍等,需结合影像学与实验室检查确诊。

三、医生建议:个人防护与社会防控结合

1.个人防护

-接种疫苗: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(BCG),可显著降低儿童重症结核病(如结核性脑膜炎)风险,但对成人肺结核保护有限。

-阻断传播链:

患者佩戴口罩、咳嗽时用纸巾遮掩口鼻;

开窗通风,减少密闭空间停留时间;

避免近距离(<1米)接触活动性肺结核患者。

-增强免疫力:均衡饮食、规律作息、戒烟限酒,控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。


2.社会防控

-早筛早诊:对高危人群(如HIV感染者、密切接触者)定期开展结核菌素试验(TST)或γ-干扰素释放试验(IGRA)。

-规范管理:对活动性结核患者实行“直接面视下短程化疗”(DOTS策略),确保全程规范用药。

-公共卫生投入: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结核病诊断能力,普及免费筛查与治疗政策。

四、终结结核,需全民参与

结核病防治不仅是医学问题,更是社会工程。通过普及科学知识、消除歧视、落实防控政策,我们能够减少疾病传播、挽救生命。若您或身边人出现可疑症状,请及时就医并配合公共卫生管理,共同为终结结核病贡献力量!